秋风送爽,阳光正好。近日,宁安市人民法院干警伊磊以法治副校长身份走进宁安市职业教育中心,将“法治第一课”搬到开阔的操场上,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贴近生活、互动性强的法治宣讲。伊磊结合高中生身边的真实案例,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解读法律知识,将法治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针对师生们最关心的校园生活,伊磊围绕“校园欺凌”“考试作弊”“校外聚会安全”三大高频问题展开讲解。以某起校园欺凌案例为例:两名学生因琐事结怨,其中一人纠集3名同学在放学路上围堵对方,实施推搡、辱骂并拍摄视频传播,最终涉事学生不仅被学校处分,家长还需承担医疗费与精神损害赔偿,主谋因已满16周岁,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别以为‘闹着玩’不用负责,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校园欺凌中无论是动手者、围观起哄者,还是传播视频者,都可能承担法律责任。”讲到考试诚信时,伊磊特意提高音量:“之前就有高中生因高考作弊被取消成绩,诚信考试不仅是校规,更是《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明确要求,一时糊涂会影响未来升学路!”话语落下,操场内响起阵阵认同的议论声。
课堂互动环节,操场两侧的问答区格外热闹。“校外的朋友借我手机转走500元,算偷吗?”“网上跟人吵架,对方说要‘找上门来’,我该怎么办?”面对同学们的提问,伊磊一一耐心解答,结合《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私自转走他人钱财可能构成盗窃”“遇到威胁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保留聊天记录报警”,实用的建议让同学们频频点头。
“法律不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而是保护自己的‘安全铠甲’。”在讲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伊磊用“朋友约着去网吧通宵”“帮同学藏管制刀具”等贴近高中生日常的小故事,拆解“不良行为如何演变成违法犯罪”,提醒大家“遇到拿不准的事,先想想‘这样做会不会伤害自己或别人’‘会不会违反校规法律’”。活动尾声,伊磊向在场每一位学生发放《关爱未成年人子女提示书》,提示书内包含家长监护责任清单、家庭法治教育沟通技巧、未成年人权益受损应急处理方式等内容,鼓励学生们带回家与父母共同研读,搭建家校协同的法治保护桥梁。
宁安市职业教育中心老师站在操场边,看着热闹的场景感慨道:“把法治课搬到操场,没有了教室的束缚,学生们更敢提问、更愿参与,讲的都是孩子们身边的事,比单纯讲法条更有冲击力。”
宁安法院始终坚持“用身边事讲法律理”的普法理念,通过法治副校长常态化进校园、模拟法庭等形式,打造适合高中生的法治教育体系。下一步,法院将联手校园进一步深化法治教育内涵,构建“法治副校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网络,把法治教育从“课堂宣讲”延伸到学生成长各阶段,通过常态化法律知识普及、权益保护指导、心理疏导与法律教育融合等方式,帮助青少年真正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终身法治意识,为他们的人生道路筑牢法治安全防线,让法治精神真正成为青春成长的“引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