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AI职业照+明信片+“六码合一”魔方+小游戏!这场见习让大学生朋友圈“刷屏表白”

发布时间:2025-10-10 09:53:02









    在青春的赛道上,有这样一群法学学子,他们怀揣着对法律的热爱与憧憬,踏上了一段与宁安市人民法院近距离接触的奇妙之旅。近日,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与宁安市人民法院携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院校合作活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子们的法治前行路。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纷纷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与收获,快来看看学子们活动后的感受吧!

    法学创优班 王雯琪

    此次法学院与宁安市人民法院的合作活动,是一次让我深刻触摸法律温度与信仰力量的旅程。在革命先烈事迹介绍中,我读懂了前辈们为正义奋斗的初心;走进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更让我明白当代法律人肩上的责任传承。

    参观法院时,我打破了对司法机关的刻板印象——诉讼服务中心的便民设施尽显人情味,智慧法庭的科技应用彰显先进性,而“脱薄”征程里工作人员攻坚克难的故事,让我看到司法队伍追求卓越的决心。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深度交融,先烈精神、法院温情与“脱薄”担当,都化为我深耕法律的动力,也让我更懂法教融合的深远意义。

    临别时法院工作人员送上的礼物与祝福,更让我感受到法教融合的温暖。这次活动不仅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更坚定了我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念,未来我会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践行法律人的使命。

    法学优创班 陈若涵

    作为一名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的学生,9月26日的宁安市法院之行,给我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实践课。此次参观,不仅让我对法院的日常工作有了直观了解,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宁安市人民法院卓越的工作风貌与司法温情。

    踏入法院,其现代化、规范化的办公环境首先令我印象深刻。从立案大厅到便民现代化机器,处处彰显着高效、严谨与专业。然而,比硬件设施更打动我的,是法院工作人员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细致周到的接待,全程耐心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法学学子对抽象的诉讼程序有了具象化的认知。活动尾声精心准备惊喜礼物,更是这份“司法为民”初心的温情外化,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何为“宾至如归”。

    尤其令我感到钦佩并深受鼓舞的,是宁安市法院在基层司法实践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此行,我亲眼见证了它早已摆脱了过去人们对“相对薄弱基层法院”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其高效便民的诉讼服务,还是法官及工作人员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基层法院的担当与作为。它成功地将法律的严肃性与服务的温度相结合,树立了新时代基层法院的标杆。

    此次参观极大地坚定了我的专业信念。宁安市人民法院以其出色的工作,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法治在基层的扎实根基与光明前景。衷心感谢法院的热情接待,这份宝贵的经历将激励我在法学道路上不断求索,未来希望能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此次仪式中,我们的宣誓振奋人心,参观的每一个位置都令人难忘,向我们介绍的每一个细节都绘声绘色、一清二楚。在签约时,我作为一名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的学生感到非常光荣,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内心都是无法平静的。在最后,法院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些点心和咖啡,还有礼品。每一个细节都使我对法院更加向往,我也想有一天能够在这样的地方,用法律来帮助那些因欠缺法律知识而处在困难中的人。

    但现在的我还不够格,这次活动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之后,我要更努力地学习,还要不断练习与人交谈的本领,有一天能够做到像两位院长一样,这样也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法学创优班 辛美琪

    走进宁安法院,最先触动我的,是空气中那份沉静的庄重。在法院审判庭,高悬的国徽与肃穆的法槌无声诉说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准则,想象着庭审时这里的唇枪舌剑与最终的正义裁决,忽然懂得“法庭是正义的殿堂”绝非虚言。

    法院的法治文化长廊更像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墙上的案例、法治人物的事迹,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我明白法律不仅是冰冷的规则,更是守护民生的屏障。工作人员讲解时提到“司法为民”,并非空洞的口号——小到邻里纠纷的调解,大到涉众案件的查办,每一项工作都连着百姓的安全感。

    离开时,夕阳为法院的建筑镀上暖光。这次游览不再是简单的参观,更像是一次法治精神的洗礼。我终于懂得,法徽闪耀的地方,不仅有法律的威严,更有无数人为公平正义坚守的信仰,而这份信仰,正是社会安稳的基石。

    法学一班 旦增尼玛

    通过参观马骏纪念馆,听着讲解员讲述革命烈士马骏的生平,一种崇敬与震撼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也让我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对我来说,这次参观不只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像一次精神的洗礼。以后我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工作,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先烈精神,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参观法院这次经历,它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目标。参观诉讼服务中心时,工作人员介绍的一站式立案服务,更让我看到法律不仅有严肃的一面,也有贴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温度,用耐心解答帮群众理清诉讼流程,这些细节都在打破我对法院“冰冷”的刻板印象。这让我对自己以后的道路有了前进方向,不再像以前一样浑浑噩噩,对未来也有了更多认知。我很感谢校方给我这样的机会,这是一次特别棒的经历,也让我的见识提高了很多。回顾这次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未来的目标会像一盏灯,照亮我今后前行的路,提醒我保持热忱与初心。

    本次走进宁安法院的实践活动,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深刻连接法学“象牙塔”与司法“第一线”的沉浸式课堂。它让我真切触摸到了法治脉搏的跃动,见证了理论与实践在一场场精心安排的活动中的交汇融合,迸发出育人与创新的火花。

    从重温庄重的入党誓言,到参观充满历史沉淀的马骏史馆,再到“业师结对”的关键时刻,我仿佛走过了一条从法治信仰初心到现代司法实践,再回归到法治人才培养的完整路径。

    此次实践,在我心中成功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它让我清晰看到,未来的法治事业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我们拥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能力。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努力成长,期待未来能真正成为法治建设队伍中一块坚实的“人才基石”。

    法学一班 仲傲

    作为一名参与宁安法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合作仪式的法学生,我深切感受到这次合作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院校签约,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当王志琨院长与李学锋院长共同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时,我看到了法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坚实一步。这种合作模式与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打破院校与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让司法实践的“活水”流入校园课堂。

    沉浸式实践教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法律的温度与重量。当我收到那份包含“六码合一”魔方的“锦囊智库”时,法律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本,而是解决现实纠纷的利器。这种体验让我联想到宁波财经学院将期末考试设为“模拟法庭”的创新举措,它们都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我们在“知行合一”中成长。

    业师结对仪式上,七名资深法官与二十名学生结成的师徒对子,不仅传承了法律实务技能,更传承了法治精神。这种传承让我想起上海法院开展的“实习法官助理项目”,都是通过双向交流机制,让法治人才在实践沃土中茁壮成长。

    展望未来,我坚信这种院校合作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新活力。当我们这一代法学生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时,必将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中坚力量。

    法学二班 那一娜

    周五下午,作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学院与宁安市人民法院的签约合作活动。此次行程,从参观宁安马骏纪念馆开启,马骏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我深受触动,更深刻理解了法律人守护正义的使命担当。

    随后走进宁安市人民法院,庄重威严的氛围中,处处彰显着法治的力量。而法院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又让我倍感温暖。精心准备的咖啡和点心,细致入微的关怀,还有那充满纪念意义的定制照片,无一不体现着宁安法院对此次合作的重视,以及对我们学生的殷切期望。

    签约仪式上,我深刻感受到院校合作对法学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意义。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机会,更让我明白,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的有力武器。未来,我会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向着成为一名优秀法律人的目标奋勇前行。

    法学二班 杨心同

    周五的宁安之行,对作为一名法学生而言,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沉浸式”思政法治课。我们不仅走进了庄严的宁安法院,感受司法的神圣与温度,还瞻仰了马骏纪念馆,重温革命先烈的热血丹心,并在院史馆中触摸了地方法治建设的脉络与年轮。

    王院长说“你们是象牙塔里的求知者,更是未来法治事业的主力军,此次见习实习绝非一次简单的‘实践体验’,是院校合作的深度延伸,也是双方共同搭建‘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平台’的重要一步。”王院长的亲切接待与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让我们倍感温暖。这份心意,是前辈法律人对我们的无声勉励。而马骏烈士的英勇事迹,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法治中国,正是建立在无数先驱为之奋斗、牺牲的基石之上。从革命年代的舍生取义,到和平年代的公正司法,其内核都是对家国天下、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当脚步迈入庄严肃穆的宁安法院,法律的抽象概念在瞬间变得可感可触。审判庭内的国徽、法官的法槌,无不散发着法律的威严与神圣,让我对司法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直观了解了法院的工作流程,更点燃了我对未来法律事业的无限憧憬。

    此行让我豁然开朗,作为一名法学生,我们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家国情怀。我立志要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担当、有信仰的法律人,将所学所知奉献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让青春在捍卫公平正义的道路上闪闪发光。

    法学二班 钱嘉轶

    此次与宁安法院联合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让我对法律的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马骏纪念馆宣誓时,革命先烈的精神与法治初心共振,让我坚定了用法律守护正义的信念。

    参观法院一楼的执行指挥中心、多元解纷指挥中心等场所,我直观看到了司法工作的高效运转;高校教师特邀调解室的揭牌,更让我感受到院校合作在化解纠纷中的创新力量。九楼的签约与揭牌仪式意义非凡,三大基地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两位院长的讲话也让我明确了法律人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最让我期待的是业师结对仪式,4位法官业师的分享干货满满,未来我会珍惜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努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朝着“育未来法律新人”的目标稳步前行。

    知识产权 裴红星

    从宁安法院回来后,我总想起那些名字,像暗夜里不息的灯火。马骏与金桂兰,他们的一生,是两种奔赴,却有着同样的温度。

    一个将生命化作星火,要为沉睡的土地燃出一条路;另一个,在平凡的法庭上,用耐心与公正,细细织补着人心里破损的经纬。我仿佛看见金桂兰法官坐在乡间法庭上,她的倾听,让坚硬的法条生出了慈柔的根须;也看见马骏奔走时,身后那渐次亮起的、属于民族的觉醒之光。

    他们都将自己交付了出去,交付给一份信念,一方水土。这世上,真有比个人生命更恒久的东西。它化作了春泥,化作了基石,我们今日所立的光明坦途,底下便是他们沉默的肩脊。这无声的交付,比一切言语都更撼动我心。

    指间的魔方在宁安法院的法庭里转动,每一面色块都在寻找归位。法官业师站在我们身旁,目光里没有审判的威严,只有师长般的引导。

    原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正如魔方不止六面色彩。在与法官的交流中,我触摸到法条背后温暖的人间经纬——那些耐心倾听、循循善诱,恰如师者传道。这次经历让我懂得:真正的教育,无论是法律还是育人,都需要这样温柔而坚定的转动,让每一个迷惘的“面”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次宁安法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的院校合作活动,依托“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平台,开展多层次合作共建,为法学专业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逐步形成“法学教育赋能司法实践、审判经验反哺理论研究”的良性循环,共同书写院校合作新篇章,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这次院校合作活动,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同学们的法治梦想之路。它不仅将法治的种子深深种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更激励着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少同学表示,毕业之后渴望选择到法院就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法官,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怀揣法治梦想的学子们,必将在法律的天空中展翅翱翔,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