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院校携手谱新篇 法治共建启征程 ——宁安法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系列共建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29 09:38:4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为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搭建法学院校与法院协同育人平台,9月26日,宁安法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合作签约仪式系列活动如期举行。

    此次合作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双方以党建为引领,以实践为纽带,以传承为使命,通过构建“理论+实践+人才”三位一体的法治共建新格局,推动司法人才培养标准化、规范化,将司法一线实践需求反哺法学理论研究,为全国院校合作提供可复制的基层范例。这一合作既助力宁安法院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又促进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在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质效更上一层楼,共同筑牢法治建设的“人才基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党建引领,红色基因铸魂法治共建根基

    红色是法治事业发展的鲜亮底色,党建是院校合作的根本引领。26日下午,宁安法院干警与牡丹江师范师生代表共同走进宁安市马骏纪念馆,以联合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永葆法治初心·坚守信仰之光”主题党日红色教育拉开合作序幕。

    在马骏烈士铜像前,全体人员肃立致敬,凝神聆听先烈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峥嵘事迹。展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珍贵图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历史实物,无声诉说着马骏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与以身许国的赤子情怀,为在场每一位参与者带来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面对党旗,宁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志琨领誓,全体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彰显了新时代法律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法治使命的坚定决心。此次以红色教育深化党建、以党建赋能司法实践的创新探索,不仅让“金桂兰民生审判模式”党建品牌焕发新活力,更为宁安法院拓展院校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

    战略携手,实体共建激活法治融合效能

    党建引领方向,合作落地生根。26日下午,在宁安法院九楼会议室举行了《宁安法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领导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未成年人保护学研基地、产业护航研究基地”揭牌。此次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方面迈出坚实一步,有力推动区域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党委书记杜永久,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李学锋,宁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志琨出席揭牌仪式。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师生代表、宁安法院党组成员及相关庭室负责人参会。

    王志琨表示:“法院与法学院双向奔赴、合作共建,积极构建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推动审判实务专家走进大学课堂,分享前沿案例,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司法实践动态;另一方面支持高校学者深入审判一线,提炼实践智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研审互促、教学相长’的协同育人生态。”他就合作协议中双方合作具体内容、机制以及形成年度化、项目化、实质化的合作情况作详细介绍,并就深入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1. “外脑”赋能主业,构建协同共赢新格局。紧扣法治建设主题,聚焦党建共建、基地建设、协议签署、座谈调研、人才共育、构建“法院+高校”多元解纷机制、石板大米品牌保护等重点工作,通过双向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大协同格局。

    2. “知行合一”育人,培育德法兼修新人才。通过庭审进校园、案例研习、建立“法官+学者”双导师制、参与先行调解等多元实践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深化法律认知。积极发掘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精选答问、示范文本等审判实践中的“富矿”,为法学院师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研究素材。

    3. “研审协同”破局,激活司法理论新动能。打破“就案办案”固有思维,构建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动态循环体系,着力打造“问题发现—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合作平台,形成审学相促、教学相长的协同共进局面。

    李学锋在致辞中强调:“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与宁安法院合作签约和基地揭牌,将教学科研实践、未成年人保护和产业护航区域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丰富了‘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法治文化教育和法律实践育人功能,增强法院和高校的构建‘教学-实践-人才-研究-服务’协同联动体系,更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重要内容。”此次签订合作协议,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加强人才双向交流学习,实现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法治轨道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座谈会上,气氛热烈而务实。王志琨详细介绍了宁安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11567+N”工作机制和六大工作法,运行“立调保审执”一庭通办,建立“红枫助农”巡回审判品牌,分享了继承发展“金桂兰民生审判模式”、推进基层多元解纷的实践经验。“宁安法院的创新实践为法学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法学院教授们围绕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提出建议。

    双方深入交流研讨,凝聚建设共识,并共同为“高校教师特邀调解室”揭牌。王志琨向“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战略咨询专家及特邀调解员颁发了聘书。来自法学院的高校教师特邀调解员,将凭借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专长,切实提升石板大米特色品牌的保护效能,筑牢品牌发展的司法屏障,护航乡村振兴。

    业师传承,薪火相传培育法治后备力量

    承法治信仰薪火·育未来法律新人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见习实习生欢迎仪式(2025年9月26日)

    “你们是象牙塔里的求知者,更是未来法治事业的生力军,此次见习实习绝非一次简单的‘实践体验’,是院校合作的深度延伸,也是双方共同搭建‘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平台’的重要一步。”王志琨将“致未来法律人”的一封信送给了参加此次见习实习仪式的20名法学生。

    法路同行·师者领航 宁安法院法官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学生业师结对仪式(2025年9月26日)

    法治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核心在传承。当天的“法路同行·师者领航”业师结对仪式成为最温暖的篇章,彰显了院校合作“人才共育”的初心使命。

    “作为带教法官,我将毫无保留地分享实务经验,带你们读懂司法实践中的‘法理’与‘情理’。”“感谢法院提供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在结对仪式上,7名经验丰富的法官与20名法学院学生现场结成业师对子,宁安法院为法学生送上了重重惊喜——印有法院寄语的明信片、学生职业漫画像和印有法答网、案例库、示范文本、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要素式”调解申请书、答辩意见书“二维码”的“六码合一”魔方,为学子们提供司法实践“锦囊智库”,在拼魔方比赛中,学子们亲身体验并学会“六码合一”使用方法,激发了学子们深入钻研法律实务的热情。

    在随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带教法官与学生们围坐一堂,畅谈职业感悟与学习期待。法官靳来香结合自己13年的审判经历,以“从校园到法庭的成长之路”为题,分享了文书撰写、庭审驾驭、纠纷调解等实务技巧。

    法学院学生董秋彤激动地说:“之前总觉得法律条文很抽象,今天听各位法官讲如何用法律化解邻里矛盾,突然明白了法律的温度,期待在实习中深入学习。”

    宁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志琨在总结时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象牙塔里的法条需要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经过时间与知识的孕育,最终生长成支撑人生的参天大树。通过业师结对仪式让同学们走出课本,走进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温度”与“重量”。

    李学锋表示,院校合作既是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良性互动的创新之举。业师传承是落实“实践导向型法学教育”的关键举措,我们将把学生的实践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与法院共同打造法治人才培养闭环。

    今后,宁安法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将持续深化战略协作,聚力搭建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互动平台,系统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凝聚法治合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