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新学期的铃声已敲响,背着书包的你是否对校园生活满怀期待?别慌,宁安法院的“法治护航员”已就位,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沉甸甸的“开学法治大礼包”,让法律知识陪你开启安全、文明、有序的校园新旅程!
礼包第一弹:向校园欺凌说“不”!——这些行为真的会违法!
别以为“打打闹闹”是小事,校园欺凌的边界可能比你想的更近。比如,小周因为看不顺眼同班同学小林,每天在走廊故意撞他,还联合同学在食堂孤立小林,偷偷藏起他的作业本。这种“持续性恶意对待”,已经构成校园欺凌!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学校必须及时制止并处理;如果情节严重,比如出现殴打致轻微伤,还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会对施暴者(或其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罚款,甚至行政拘留(已满16周岁者)。
记住:遇到欺凌别忍气吞声,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保留好聊天记录、受伤照片等证据,法律会为你撑腰!
应对校园暴力方法
1. 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用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 寻找机会向周围人求助(任意一位都可以),不要放过对方,为自己争取时间,保护自己。
3. 将遭遇的校园暴力经历及时向老师、学校报告,学校会对校内的施暴者进行教育;若遭遇校外不良青少年的侵害行为,要记住他们的长相和特征,事后及时报警。
注意:“以暴制暴”的方法不可取!
礼包第二弹:守护好你的“小钱包”与“小秘密”——这些“小便宜”碰不得!
“顺手牵羊”可能闯大祸。有同学看到同桌的新耳机放在桌洞里,趁没人拿走藏起来,结果被老师发现。这看似“小事”,但耳机价值800元,已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盗窃”,虽然未满16岁不会被拘留,但家长要赔偿损失,学校还会记过处分,档案里的“污点”可能影响升学。
网络诈骗也爱盯学生。比如有人在游戏群里发“充100送500皮肤”,让你先转钱;或者冒充“班主任”,说“要交资料费,私下发二维码”。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打电话给家长或老师核实,千万别急着转账!初中生小李就曾被“游戏代练”骗走2000元压岁钱,幸好家长及时报警,通过转账记录追回了钱款。
个人信息更要“锁好”。别把身份证号、家长银行卡号随便告诉网友,也别晒带定位的校园照片——曾有学生在朋友圈发“教室打卡”,暴露了班级位置,被不法分子盯上,假装“家长”混入学校,幸好保安及时核实才没出事。
礼包第三弹:校园里的“规矩”也是“底线”——这些“冲动”要付出代价!
“打赢坐牢,打输住院”不是玩笑。小王和同学在体育课上因抢球吵架,气不过动手把对方推倒,导致对方手腕骨折。经鉴定为“轻伤”,小王已满16岁,根据《刑法》第234条,构成“故意伤害罪”,最终法院判他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家长赔偿了5万元医药费,还影响了他的参军、考公资格。
危险物品绝对不能带进校园。有同学觉得“玩具刀”很酷,偷偷藏在书包里,结果被安检发现。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携带管制刀具(包括仿真刀、弹簧刀)进校园,即使没伤人,也会被没收刀具,家长被传唤,学校直接开除学籍。
赌博离学生并不远。别以为“玩几局牌赌零食”没事——去年某中学就查出,有高年级学生在宿舍组织“炸金花”,用零食、文具当赌注,甚至赌钱。这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参与的学生都被家长领回批评教育,组织者因“聚众赌博”被罚款500元。
礼包第四弹:网络世界,更要“擦亮眼睛”——键盘敲错字也可能违法!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同学在班级群里编造“某同学考试作弊被抓”的假消息,配上模糊的偷拍照,导致该同学被议论纷纷,甚至不敢上学。这种行为涉嫌“诽谤”,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被造谣者可以要求造谣者公开道歉、消除影响,情节严重(比如造成精神抑郁),还可能构成《刑法》第246条的“诽谤罪”。
约见网友必须“带保镖”。初中生小张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同龄网友”,聊了半个月就约在学校附近的公园见面,结果对方是个30多岁的陌生人,还想拉他去偏僻的地方。幸好小张妈妈悄悄跟着,及时制止。记住:约见网友一定要让家长陪同,选在商场、学校门口等公共场所,提前把对方账号、聊天记录发给家长备份。
其他信息
1. 活动相关:宁安市人民法院走进特教学校法治副校长宣讲活动
2. 补充常识:关于法律责任年龄的常识(无具体内容)
互动时间
关于校园法律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宁安法院的法官叔叔阿姨会为你解答哦!
新学期,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法律成为成长路上最坚实的铠甲。宁安法院始终是你们健康成长的法治后盾,祝大家开学快乐,学有所成!